文章详情

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性肌病,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1932年Chushing首先观察到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并提出类固醇肌病(steroid myopathy)的概念。本病也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y)。由于临床上类固醇激素被广泛使用,类固醇肌病并不少见。类固醇肌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类固醇肌病较急性常见,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的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重。肌痛常见,类固醇减量后,肌痛消失,表明肌痛是类固醇肌病的症状之一。

类固醇肌病基本知识

别名:
类固醇性肌病,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就诊科室:
内分泌代谢科
发病部位:
肌肉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最佳就诊时间:
相关症状:
鼻内似有擤不出的鼻涕 眼睑脓肿 一侧颜面肥大 记忆力障碍 晶状体皱缩 神经性厌食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并发疾病:
肺结核 自发性气胸
是否医保:
不是
治疗费用:
治愈率:
30%
治疗周期: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
尿肌酸,扫描电子显微镜,肌电图,肌肉活检,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常用药品:
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注射液,地奈德乳膏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精品推荐

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