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真菌过敏性哮喘

真菌变应性哮喘

临床上对于真菌过敏性哮喘的认识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1728年John Floyer报道有人在参观酿酒厂时哮喘突然发作。1924年Von Leeuwen提出在荷兰的哮喘病人中,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潮湿。同年在美国,Cadhan报告3例由小麦锈菌诱发的哮喘,这些发现均是真菌过敏性哮喘的研究雏形。1928年德国的Hansen医生首次正式证实提出了15%的哮喘病人对生活环境中收集到的交链孢霉及青霉抗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并证实给其中一部分患者吸入交链孢霉或青霉菌孢子可诱发哮喘发作。1932年Tubs报道一例哮喘患儿在每次进食发酵食物后发病,提出酵母菌及念珠菌是某些哮喘病人的发病诱因。1934年Prince等用在病人生活环境中曝皿培养真菌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当真菌生长旺盛时,病人哮喘症状加重。

真菌过敏性哮喘基本知识

别名:
真菌变应性哮喘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急诊科
发病部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最佳就诊时间:
相关症状:
胸闷 消瘦 打喷嚏 鼻痒 咳嗽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并发疾病:
前列腺增生 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 肺结核 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 炎症后弹力纤维松解及皮肤松弛 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变病 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病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石棉业皮肤病 穿通性弹力纤维病
是否医保:
不是
治疗费用:
治愈率:
60%
治疗周期: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
呼气流速,抗原皮内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真菌培养,速发型变态反应皮肤测试
常用药品:
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核酪口服溶液,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精品推荐

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