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就诊科室:
- 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
- 胃
- 传染性:
- 有传染性
- 最佳就诊时间:
-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多发人群:
- 所有人群
- 并发疾病:
- 慢性胃炎
- 是否医保:
- 不是
- 治疗费用:
- 治愈率:
- 治愈率81%
- 治疗周期: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相关检查:
- 幽门螺旋杆菌的免疫学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直接检查,幽门螺旋杆菌血清学测试,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清抗幽门杆菌IgG抗体
- 常用药品:
- 复方雷尼替丁胶囊,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人群中几乎一半终身感染,感染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早在1893年,Bizzozero报道在狗的胃内观察到一种螺旋状微生物。之后,Kreintz和Rosenow在人胃内也发现了螺旋体。1979年,Warren发现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多数胃黏膜活检标本上定居有弯曲菌样的细菌,有规律地存在于黏膜细胞层的表面及黏液层的下面,易于用Warthin-Starry饱和银染色法染色。直到1983年,Marshall及Warren用弯曲菌的微氧培养方法,首次报道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从此引起医学届广泛兴趣和深入研究。以后发现此菌许多特征与弯曲菌属相似,而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