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壮阳”本是中医学中关于男性养生的一个话题,源自对肾气不足、腰膝酸软、精神疲惫等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理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主水液代谢,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密切相关。适当调养肾脏,确实有助于提升整体体质。然而近年来,“补肾壮阳”四个字却被一些不良商家扭曲利用,沦为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的营销工具,甚至出现在不适宜的传播场景中,引发公众强烈反感。
许多所谓“特效药”“祖传秘方”打着中医旗号,实则与真正中医药理相去甚远。它们往往通过极具煽动性的画面和语言,渲染男性功能焦虑,制造恐慌情绪,诱导消费者盲目购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广告频繁出现在电视、网络平台乃至少儿频道的滚动插播中,内容露骨、画面暗示性强,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广告词画面暴露 少儿频道怎能滚动插播成人广告
试想,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动画片,突然跳出一个“肾虚早泄”“一招回春”的广告,画面中男女亲密接触、医生模样的人信誓旦旦推荐“强效壮阳药”,这种场景不仅令人尴尬,更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低俗内容,且禁止在面向未成年人的媒介上发布医疗类广告。可现实中,一些平台为追求流量收益,放任此类违规广告穿插播出,监管存在明显漏洞。更有甚者,将“补肾”偷换概念为“壮阳”,把正常的养生建议异化为性功能营销,误导公众对中医的理解。

真正的中医补肾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肾虚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等多种类型,并非人人适合“壮阳”。滥用温燥药物反而可能导致口干舌燥、血压升高、失眠多梦等副作用。正确做法应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饮食调理、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综合方式进行改善。冬季可适量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山药等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配合艾灸命门穴、按摩涌泉穴等传统方法,温和调养。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医疗广告的审核力度,尤其要杜绝低俗、误导性内容进入公共传播渠道。媒体平台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守住道德底线,不让健康知识被商业利益裹挟变质。公众也需提高辨别能力,理性看待身体调理问题,远离夸大宣传的产品,选择科学、正规的健康管理方式。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还中医一个清朗的传播环境,也让“补肾壮阳”回归其本应有的医学内涵与文化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