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根本,常年伤肾,补肾无用,一张方子轻松搞定
肾,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先天之本”,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主水液代谢,还与骨骼、听力、头发等密切相关。很多人长期熬夜、房劳过度、思虑繁重,导致肾精亏虚,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脱发、精神萎靡等症状。可有些人明明吃了不少补肾的药,却不见效,甚至越补越虚。问题出在哪?关键在于——你只顾补肾,却忽略了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脾胃若弱,吃进去的补药无法运化吸收,如同往漏桶里倒水,补得再多也白搭。
补肾前提先补脾?肾虚比脾虚会更可怕?
很多人一听“肾虚”就紧张,觉得这是大病,其实脾虚往往才是根源。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如果脾胃虚弱,食物不能转化为营养,肾精也就无从化生。中医常说:“脾不养肾,补亦无功。”脾虚久了,必然导致肾虚;而肾虚反过来也会削弱脾的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并不是肾虚比脾虚更严重,而是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同时调理。单纯追求壮阳补肾,不仅无效,还可能因滋腻碍胃,进一步损伤脾胃。
肾虚会导致脾胃虚弱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五行理论中,肾属水,脾属土,正常情况下水能润土,但如果肾阳不足,就像冬天土地冻结,无法耕种,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抑制。临床上常见肾阳虚患者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不温等症状,这正是“火不生土”的表现。也就是说,肾阳亏虚不能温暖脾土,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肾虚确实会引起或加重脾胃虚弱,尤其在年老体衰、久病不愈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补肾先补脾,肾精用不完,2个中成药,脾肾同补,让你一补到位!

真正有效的补法,是脾肾同调。推荐两个经典中成药:一是健脾丸,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为主,健脾益气,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二是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症。若脾虚为主兼有肾虚,可先用健脾丸打底,待胃口好转、舌苔干净后再加入补肾之品;若脾肾两虚并重,则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达到“先开路,再进补”的效果。
补肾不健脾,到头空欢喜!中医名方,脾肾同补
古人早有“补肾不忘健脾”的训诫。景岳全书中提到:“善补肾者,必先调脾。”明代医家李中梓更是提出“先后天并补”的治疗思想,认为脾肾协同,才能生生不息。临床常用如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或参苓白术散配合五子衍宗丸,根据体质灵活调配。日常调养也应注重饮食规律,少食生冷油腻,适当食用山药、莲子、芡实、核桃、黑豆等既健脾又益肾的食物。脾胃是“加工厂”,肾是“储能站”,厂子不运转,仓库再大也装不满。只有脾肾共养,才能精力充沛,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