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成药,把损耗的阴和阳都补上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很多人长期疲劳、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头晕耳鸣,其实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有些人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有些人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其实临床上有不少人是阴阳两虚,单纯补阴或补阳效果都不理想。这时,一个经典的中成药——龟鹿二仙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由龟板胶、鹿角胶、人参、枸杞子四味药组成,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温补肾阳。龟板滋阴潜阳,填精益髓;鹿角胶温补肾阳,益精养血;人参大补元气,助阳生阴;枸杞子平补肝肾,益精明目。四药合用,阴阳双补,气血同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用于调理肾精亏损、精力衰退等问题。
肾阴虚和肾阳虚双补中药 介绍几种补肾重要
中医讲“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意思是补阳时适当配伍滋阴药,阳气才有根基;补阴时加入温阳药,阴精才能化生。真正有效的补肾,往往是阴阳兼顾。除了龟鹿二仙膏,还有一些药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比如山药,性平味甘,既补脾肺肾之气,又益肺肾之阴,是平补三焦的佳品。芡实固肾涩精,健脾止泻,既能防止阳气外泄,又能收敛阴津。黄精被誉为“补诸虚”的良药,能滋肾润肺,补气养阴,尤其适合熬夜、用脑过度的人群。桑寄生、杜仲、续断等药材,虽偏重补肾强筋,但也在补阳的同时兼顾精血,间接起到养阴作用。这些药常配伍使用,形成复方,达到阴阳协调的效果。
补肾的中药有哪些

常见的补肾中药可分为补肾阴和补肾阳两大类。补肾阴的代表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等。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是治疗肾阴不足的要药;山茱萸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收敛固脱;女贞子和旱莲草合称“二至丸”,专治肝肾阴虚引起的早白发、眩晕耳鸣。补肾阳的常用药包括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等。鹿茸壮肾阳、益精血,适合阳虚严重者;巴戟天和淫羊藿温而不燥,常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冷痛、性功能减退;肉苁蓉润肠通便,适合阳虚兼便秘者;菟丝子既能补阳,又能益阴,属于阴阳双补之品。选用这些药物时,应根据体质和症状辨证施治,避免盲目进补,造成上火或腹泻等不适。
